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,究竟有哪些实际政策支持?

2020-07-14 17:29:17 admin 659
图片关键词


年初,在在人民政协报、人民政协网主办的“互联网+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研讨会”上,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:教育信息化即是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,实现对教育的变革,创造教育新业态。这一模式可以帮助智能技术融入教育系统,实现对教与学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和无感式、伴随性的数据采集,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化评价

这不是教育部第一次重点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。

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《教育信息化“十三五”规划》(教技〔2016〕2号),为学校智慧教育建设指明了方向,规划中明确指出“建成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,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,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“伴随式收集”和全国互通共享。要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,在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基础上,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、管理过程精细化、教学分析即时化,充分释放教育信息化的潜能。”

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(国发〔2017〕35号)为人工智能方向上的教育建设指引了道路,规划中明确指出“开展智能校园建设,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、管理、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。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、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。开发智能教育助理,建立智能、快速、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。”

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的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》中明确指出“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,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,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,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;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。大力推进智能教育,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,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、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,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、教学方法改革,探索泛在、灵活、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。

针对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》,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:“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,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,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,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,开展学情分析和学习诊断,精准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,变结果导向的“单一”评价为综合性、过程型的“多维度”评价,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。构建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基础条件和育人环境。”

这一系列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,这种结合不再是单一系统的建设,而是具备环境全面感知、海量数据支撑、大数据分析等特征。树生智慧的过程管控系统即是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诞生的。